1920年河南大旱一个妇女卖五块大洋

2014-08-06 07:53 阅读(?)评论(0)

今年河南省大面积出现极度干旱,是有气象记录以来63年之最。很多水库彻底干涸,吃水成为一些县乡的主要问题。从入夏以来,几乎没有有效降雨来缓解旱情,气温持续保持在高温状态下,蒸发了能够使用的地表水,使旱象加剧。

河南在历史上,就是旱灾频发的地区。从民国八年,也就是1920年的大旱开始,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,河南曾发生了4次大旱。一次是1920年的大旱,第二次是1928年到1929年的大旱,第三次1936年到1937年的大旱,第四次是1942年到1943年的大旱。

1920年的大旱是从1919年就开始的,到了1920年的春夏之交,干旱已经在全省蔓延。河南省有108县麦收全部减产,灾情最严重的河南西部诸县,麦收仅有两成到三成,而秋禾一粒未收。河南农村在民国时期,一般都是一年粮食养活一年的人口,除了为数不多的大户之外,都是没有陈年余粮的。1920年初夏间,粮食的价格就飞涨起来,已经是1919年的两倍多。而1920年春夏,粮食的价格又是直线飞涨。1920年春夏,小麦每斤80文,到了秋天,就涨到了每斤200文,涨价率达到了250%。就是柴草,也飞涨起来,春天柴草20文,到了秋天就达到60文,涨价率达到了300%。

豫西的洛阳县,小麦、小米、高粱的涨价率都达到了300%,树叶树皮和树根的价格也涨到了比正常年景粮食还要高的价格。就是如此,大多时候也是有价无市,根本找不到卖粮食的地方。河南各地都出现了有钱也买不到粮食的局面,不少有钱人也在旱灾里饿死。

大旱之年,粮食飞涨了,人口的价格却在直线下滑。1920年,在河南安阳一带,妇女的价格很是低廉。一个妇女是按照斤数出售的,每斤折合制钱100文。一块袁大头折合妇女14斤到15斤出售,让人觉得很是悲惨和悲哀。而最悲哀的是,每个妇女不是按照实际斤数来出售的,而是一个大概估价。一个妇女按照80斤,能卖5块大洋。一个姑娘按照70斤,只能买4块大洋。

当时的民国政府,没有力量救灾,却还在横征暴敛。1920年春,河南省地方当局,已经在超前征收税负,一直征收到民国24年,也就是提前征收到1935年。当时各路军阀混战,在河南地方过路的军队,也在强征军粮和军费,大旱之年与民争食,让河南的灾民雪上加霜,无法生存。

河南各地也有富户赊粮的,《民国日报》1920年9月30日刊登文章说:济源有富户数家,曾囤积米谷,现已分给附近之贫民,日彼发粟一斗,必取得受粟者之允许,于秋后还粟一斗或一斗半,甚至有二斗者。

发粟一斗还一斗者,是善人。发粟一斗还一斗半者,也就不是善人了。发粟一斗还二斗者,就有点趁人之危了。

河南西部的西峡县,民国时期隶属于内乡县。管理内乡西部六区,在清朝之前有个西峡口巡检司。西峡口当时是一个繁华的水陆贸易大镇,聚集了西峡口附近六区之物产。1920年旱灾,西峡口也在之列。当时西峡口十几个大商行,在西峡口东门赊饭。五口大锅不停煮着稀饭,灾民里最饥饿者都到赊饭的地方喝一碗稀饭。

我祖父活着的时候说:“喝一碗稀饭活着的,就离开赊饭点,到陕西讨饭。喝一碗稀饭,还无力自行讨要者,就死掉了。”

在西峡口东门外的赊饭点附近,商行挖了个大坑,死掉的饥民,就丢进大坑里,每天掩埋一次。这个地方,在1920年的大旱过后,就叫万人坑。很长时间,没人在东门万人坑盖房子。那个巨大的空地,几十年后才盖了一个影剧院,最后被大火烧掉了。

1920年的河南大旱,死了30万人,以河南西部最干旱诸县数量为多。接着河南又有3次大旱,规模比1920年的更大。特别是1942年的大旱,饿死的人和1920年相比,呈几何数字增长。电影《1942 》反映了那场大旱,也是令人唏嘘。


推荐阅读:


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4-08-07 16:25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:http://blog.sohu.com/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